养老成两会重点议题:农村养老、智能化、社区养老、生前预嘱受关注
积极探索破解农村养老难题,在民生保障上做好有效衔接。
农村老年人是乡村振兴中的特殊群体,在家庭完成易地搬迁、儿孙进城之后,难以走出大山、融入城镇的他们,就成为全家牵挂和忧虑所在。
如果家里有了生病需要照料的老人,子女往往就不能外出打工,打工夫妻常常因此被迫分居,成本和代价都很大。较之城市,破解农村养老难题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对此,钱学明建议各地可在“实现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基础上,加快推进农村医养融合步伐,由乡镇卫生院院长兼任养老院院长,也就是让乡镇卫生院全面托管养老院,缓解“医院不能养、养老院不能医”的现实难题。
同时,探索以行政村为单位建设集中就近养老机构,作为乡镇医养融合机构分支,促进家庭自理、机构服务与社会救助相互补充,更好满足农村老年人对生活照料、医疗服务和亲情关怀等多层次养老需求。
加快推动智慧养老进社区,用科技让老年人的生活更简单更幸福。
近年来,多地呈现“9073”的养老格局,即90%的老人依托社区居家养老,7%的老人在社区机构养老,3%的老人在养老院等机构养老。但就目前社区情况而言,真正能够系统性开展养老服务工作的还仅限于经济条件较好的部分城市社区。
在社区养老人力资源不足的现实情况下,智能音箱等智能设备既能便利老年人的生活,也能帮助社区实现养老管理智能化,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
对此,李彦宏委员建议相关部门加强政策引导,鼓励更多智能设备进社区,拓展和深化智慧养老服务。
首先,加速实现与老年人相关的医疗服务与健康管理设备智能化,通过智能音箱、可穿戴设备等智能设备帮助老年人对健康医疗数据进行收集与跟踪,从而更好地管理健康;加快建设搭载在智能设备中的适老化综合管理信息服务平台,打通社区服务资源和卫生医疗资源,面向老年人提供家医服务、慢病管理、紧急呼叫等综合服务。
其次,引导企业扩大适老化智能设备供给,全面普及以语音为核心,结合眼神、手势等多模交互的人工智能助手,将其搭载到老年人常用的设备中,让老年群体在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景都能享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便捷。
最后,依托人工智能产品和技术,在具备条件的城市选择老年人较多、陪护需求较高的社区进行智慧养老试点。
建议推广生前预嘱:事先表达生命末期的医疗意愿。
全国政协委员黄改荣表示,在医疗实践中,很多处于生命末期的患者无法准确表达就诊意愿,而医疗机构出于救人的天职,均无法或不能拒绝对患者使用生命支持系统以延续生命。“患者最终插着各种管子,痛苦离去,这可能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对此,黄改荣建议推广生前预嘱,即人在意识清楚时签署文书,事先表达出自己在生命末期的医疗意愿。具体内容为:
①加大健康保健知识宣传,强化居民生前保健意识。
②充分保证患者的知情权、健康权、生命权及生命尊严,使其有权了解自己所患疾病,能在意识清醒时自愿做出医疗选择。
③建议使生前预嘱文书合法化,解除患者、家属及医疗机构的担忧和无奈。
建议做活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供应链。
一、鼓励整合城区养老机构,以核心企业为主体构建居家养老服务供应链,要求核心企业整合养老服务供应链的上下游资源,引导日间照料中心与社区嵌入式养老院、专业的养老院构建养老服务供应链,连锁发展,形成品牌经营,业态融合。
连锁经营后日间照料中心可以集中供餐,医生巡回诊疗,很多成本可以在供应链上分摊。
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对日间照料中心提供的基本养老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分类补贴,这样可以鼓励日间照料中心承担基本养老服务,成为公共产品,也可以适当增加日间照料中心的收入,让财政资金精准有效使用。
三、设置日间照料中心的基本服务内容和考核认证标准,在老年餐桌的基础上建议将送餐、助浴、慢病管理、基础医疗服务、居家服务协助、退休规划、志愿者机会等纳入服务内容。
四、建议养老机构的布局在市一级统一规划,鼓励核心企业在城市形成连锁发展,这样也便于监管。